欢迎访问集团网商讯

甲午沉舰系列考古,何以填补中国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空白?

文化娱乐 2024-03-143148rg52354

适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,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迎来收官。

百余年前于甲午海战中沉没的各艘战舰今何在?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山东、辽宁两省的文博研究单位,从2013年起持续开展甲午沉舰水下考古研究课题工作。

近十年,随着沉舰武器弹药、船体构件、海军生活物品等各类文物出水,众多关于甲午沉舰、北洋水师的信息与细节被揭露。

沧海“遗珠”终有现

“在‘来远’舰上,有一位一等水手叫张长发,一位三等水手叫于盛元。”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泽冰13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,2023年7月至9月,在约370平方米的“来远”舰水下发掘面积里,考古人员共提取文物超1800件。其中,两块水手身份木牌、一个镀银汤勺均有“来远”字样。

早期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显示,“来远”舰在作战时翻扣于海面上。开展威海湾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前期,考古人员对湾内各沉舰的保存现状做过初步评估,原以为“来远”舰战后遭日本“扶正”拆解,沉没区域很可能无任何船体、遗物残留。

转机发生在2022年。在“靖远”舰水下考古调查期间,考古人员对各沉舰沉没的海域进行海洋磁法物探扫测,在“来远”舰沉没区域发现明显的磁异常。

王泽冰回忆说,他们对海床淤泥地层进一步探测,并开展潜水探摸和水下探扎工作,最终确定“来远”舰遗址分布范围。

“通过早期资料检索、物探数据分析,我们基本确定‘来远’舰的身份,但考古工作具有严谨性,以实物为重要依据。3件带有‘来远’字样的文物的出水,为我们推断沉船身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。”王泽冰说。

王泽冰告诉记者,“来远”舰是他们寻找的最后一条甲午海战主力舰,也是十年甲午沉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的收官之作。2017年以来,山东先后发现发掘“定远”舰、“靖远”舰、“来远”舰遗址。在威海湾“长眠”百余年的3艘甲午海战主力舰,现已全部揭开“面纱”。

探测技术更精准

甲午沉舰遗址的水下调查发掘,面临沉舰破坏严重、海况较为复杂、能见度差等诸多挑战。置身茫茫大海中,考古人员如何准确把握水下遗存点的位置?

王泽冰举例说,在探寻“靖远”“来远”两舰时,他们使用海洋磁力仪,在大区域范围内锁定磁异常明显位置,再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探测。

当发现异常变化,考古人员会用浅地层剖面系统,重点探测淤泥中掩埋的遗迹或者遗物,最终锁定沉舰遗物分布区域。“这样基本摆脱‘大海捞针’式的做法。”王泽冰说。

在发掘过程中,考古人员也会遇到体型较大的遗物。王泽冰称,他们会联合专业打捞部门,借助打捞部门的技术,用浮力带或起吊机将炮弹、装甲板等大型遗物打捞上岸。

十年考古填空白

甲午沉舰系列考古工作,被业内评价为“填补了中国海域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空白”。

在王泽冰看来,近现代沉船的研究领域比较宽泛,不仅包括甲午海战,还涵盖一战遗存、民间海难船舶等。“通过甲午沉舰系列调查工作,我们积累和总结出一套开展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调查的技术方法,为今后探寻同时期或同类型水下文化遗存提供经验借鉴。”

上述调查工作的开展,也让考古人员掌握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,了解到更真实的甲午作战细节和海军生活状况。“这些都是历史文献中无法深入记载的细节,为深入研究甲午海战提供新材料。”王泽冰说。

王泽冰透露,未来两年,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将陆续推出“定远”“靖远”“来远”三条主力舰的水下考古调查报告。“今年计划开展纪念甲午战争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和水下考古成果展,公众有望近距离参观北洋水师各舰的出水文物。”

The End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,本站仅提供展示,不拥有所有权,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文章、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/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,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
Copyright © 2099 集团网商讯 版权所有

苏ICP备2023036119号-9 |——:合作/投稿联系微信:nvshen2168

|—— TXT地图 | 网站地图 |